2005年5月1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版: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守岛坚如磐石 亲民暖似和风
本报记者 蒋宜/文 王志浩/摄 通讯员 黄旭堂 陈勇

  从杭州到台州椒江区,高速大巴3个半小时;汽车站到轮渡码头,10分钟车程;登上轮渡快艇,还有整整2个小时的路程……日前,记者终于对大陈岛“东海前哨”的特殊身份有了感性认识。
  大陈岛由上、下大陈等29个岛(礁)组成;岛上山峦起伏,景色秀丽,人称“东海第一盆景”;著名的一江山岛战役、青年志愿者垦荒等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……而吸引记者前往的,却是那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公安边防派出所(以下简称“大陈所”),岛上惟一的公安部门。在接下来的采访中,大陈所里这群“最可爱的人”给记者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。
  岛民最信任的自家人
  那天还算风平浪静,2个小时的海路,快艇终于靠上了目的地——下大陈。这里是镇政府所在地,堪称大陈岛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  站在码头上,就能看见依山而建的民居,大陈所就建在山坡上,从码头步行几分钟就到了。现在的营房是去年才启用的,4层高,红屋顶,楼前还有个小型篮球场。
  所长汤永胜告诉记者,岛上不少青壮年都外出“闯世界”了,常住人口只有3500多人,大多是老弱妇孺,很少有恶性案件、大案要案发生——“犯了案也很难跑出去啊”——倒是琐事纠纷居多。
  一次,两个30来岁的妇女吵吵闹闹地来到所里,直嚷着要警察评理。那天值班的老兵窦建松,虽叫不出她俩的名字,却知道她们本是邻居,一个是外地人,一个是本地人。吵架的起因就是为了些风言风语。知道了原委,小窦便开始了“逐个击破”。一番道理讲得她俩心服口服。最后,两人在所里握手言和。
  这样的琐事,几乎所里每个战士都处理过。“不管有什么纷争、矛盾,岛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大陈所,很信服我们,连孩子们看到我们,都会很主动地叫‘警察叔叔’。”汤永胜的语气有点自豪。
  “另一方面,岛上的纠纷我们多以疏导为主,小事不理清,就是大隐患。要以理服人、以德服人。”
  这里有全国重点渔场之一的大陈渔场,每到鱼汛期,避风港里常常舶满了各地渔船,外来流动人口达2万左右。渔民们业余生活单调,空下来无非是玩玩小牌九,来点小输赢。往往几杯老酒下肚,就难免起争执,加之不同地方的渔民各成一派,动辄几十人乱成一团。“别看我们只有几个人,他们有几十个,我们喊停了,就没人敢乱来!”战士们告诉记者,一般他们赶到后,就能震住场面,再一一依法处理。
  在大陈所,有许多事处理起来和陆地上的派出所很不一样。就拿他们的办证服务来说,除了承诺办理期限外,还承诺不休假,随到随办。“不少人出去务工、做生意,户口却还在岛上,赶回来办个手续不容易,我们得尽量不让他们跑两趟、三趟。”前些日子换第二代居民身份证,所里就着实忙了一阵。
  “全能”派出所
  随官兵们走在小街上,时常有岛民热络地打招呼,官兵们也总能用大陈话和他们聊上两句。“所里没有大陈本地人,但大家都听得懂大陈话,老兵还会说。这样和岛民交流起来才像自家人。”新兵到所,“第一课”是参观岛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“第二课”便是学本地话,因为不少岛民不会或者不习惯讲普通话。闲时,交流语言学习心得也成了官兵们一项业余活动。
  “岛上没有其他警种,‘110’、‘119’都是我们。”所长说,岛上山林多,风大,时常有山火发生,每当这时,他们肯定是“消防主力军”。去年10月的一天下午5点左右,官兵们刚端起碗准备吃饭,就接到报警:岛东南方向有一处山林着火了。大家扔下碗筷,留下1人值班,便直奔火点而去。
  “那场火真大啊,过火面积有几百亩,可以说是岛上50年来最大的一场山火。”战士们和镇政府有关部门奋力扑救了很久,才控制住了火势。可此时,天已经全黑,大伙儿匆忙赶来,谁都没带照明工具。那时“云娜”台风过后,许多树枝被风刮倒,原本就是羊肠小道的路根本找不到了。后来看到一条狗窜过,大家便紧跟着小狗的足迹,不管有路没路,这才绕到了山下。
  除此以外,所里还组织官兵成立了海岛宣传队、义务法律顾问队、海岛绿色志愿队,经常性地在岛上进行法制宣传、环保行动等。像战士钟豪杰所说的“义务导游”,就是海岛宣传队的职责。
  新营房开启新生活
  现在,所里的居住条件改善了,战士们对业余时间的筹划也“雄心壮志”起来,他们打算建自己的盆景园、花园,还有已见雏形的海洋生物标本陈列室。那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贝壳、海螺,是陈列室里最早的成员。虽然已经记不清是谁发起的,但捡贝壳再留给新兵已经成了官兵们不成文的传统——退伍时,老兵把最好看的贝壳留在了所里,新兵会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。现在,战士们又开始做起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标本,已有的十几件标本都是官兵们自己找来的,不知名的就查资料。现任司务长的窦建松又兼起了标本制作,手术刀、缝线、钩针、棉花……,不仅工具“专业”,手法也很娴熟,“有空就向岛上的医生请教”。
  推开所长办公室的窗户,就能看到一方被精心打理过的梯田。“这是战士们自己种的菜园,有四季豆、青菜,好几种蔬菜。每个人都要‘下地’,不会就向岛民学。我们已经吃上了自己种的青菜,也算是丰富‘菜篮子’吧。”所长介绍得兴致勃勃。
  结束采访临走时,记者在所长办公桌上看到了一份《继续留所申请书》,署名是“郑玉伟”。所长告诉记者,郑玉伟是2002年到所的,入伍前学的是军医专业的临床医学,春节前刚结婚。“他想留所除了觉得这里有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外,还想把离岛的机会让给那些还没结婚的大龄士兵。”
  快艇起锚了,山坡上大陈所的红屋顶格外醒目,忘不了的还有战士们历经风雨仍灿烂的笑脸。